- 李晓磊;谭平;姚洪灿;杨奎;郑晓君;周福霖;
现行隔震支座试验方法多为慢速加载的拟静力试验,无法准确评估高阻尼橡胶隔震结构在真实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特性。本文以某七层框架基底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物理加载系统的随机性和隔震支座的复杂非线性,建立了自适应时滞补偿实时混合试验仿真系统,对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和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噪声、不确定性及物理加载系统的动力特性等影响下,通过合理地设置时滞补偿器及控制器,支座指令位移与实测位移间的最大误差与顶层加速度最大误差分别为1.71%与4.03%,实时混合试验仿真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隔震支座力学特性及上部结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与鲁棒性,为采用实时混合试验研究真实地震作用下高阻尼橡胶支座速度相关性特性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2021年02期 v.49;No.27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 龙建文;李景珊;董晓斌;廖奕斌;
为研究模块化钢结构与ALC加气混凝土板组合建筑的适用性,对模块化钢结构-蒸压加气板(MSA)结构的连接进行设计,并对其模块单元、整体装配两个阶段进行了设计计算,同时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复核,完成了MSA示范项目的结构设计,最后基于经济性对MSA装配式住宅的结构体系提出了优化方向。模块单元在生产运输及安装过程中的最大应力比为0.76,主次梁的最大挠度分别为5.4mm和7.0mm,实验房屋的周期比为0.86,最小剪重比为4.1%,最大位角和位移比为1/445和1.33,结构刚重比为17.3,均满足规范要求,保证了模块和整体结构的安全和使用要求;该结构体系经济效益受ALC板抗裂性能影响,进一步明确ALC墙板裂缝和变形控制参数。
2021年02期 v.49;No.276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 范文哲;薛野;伍玲;邓泽鑫;
本文通过建立足尺数值分析模型,结合整体倾覆破坏及变形体转动破坏机理,研究了不同支承形式、向心侧和离心侧极限倾覆位移、极限倾覆位移不同位置对曲线梁式桥支座反力及弯矩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对于独柱墩双支承而言,大量级偏载车辆作用于向心侧的桥跨数目越多,桥墩各支座的支反力越大;大量级偏载车辆作用于离心侧的桥跨数目越多,桥墩各支座的支反力先降低后增大;(2)相比于独柱单支承,独柱双支承在面对整体倾覆破坏时具有良好结构响应性能,支座反力降低效果幅度为11.68%至22.55%,因此面对易发生整体倾覆破坏的桥段设置独柱双支承较为合适;(3)变形体发生转动破坏时,独柱单支承与独柱双支承的承载性能仅相差约7%;(4)横向比较大量级偏载车辆作用于向心侧与离心侧可发现,同等数量级的大量级偏载作用于离心侧时,离心侧支座的支反力波动幅度较大,需引起足够重视。
2021年02期 v.49;No.276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叶均良;黄志斌;
由于横向布设的小箱梁间存在错台问题,常导致小箱梁间产生纵向裂缝,影响了桥梁的承载能力。文本以某预制小箱梁桥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小箱梁横坡调整、楔形块厚度和角度的调整等处置措施,达到整体桥梁横坡平顺,并利用数值分析对小箱梁进行承载能力验算,同时,与原设计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处理方法对桥梁结构受力变化影响较小,其挠度和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桥梁结构处于安全状况,可为同类工程问题提供借鉴。
2021年02期 v.49;No.27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吴建勋;李龙飞;孙中星;侯振坤;
探究硬石膏原岩样遇水后的持续膨胀行为和含水状态随时间变化规律,对预测和控制硬石膏岩工程的膨胀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针对硬石膏原岩样的长期膨胀性能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持续供水条件下,硬石膏岩可长时间持续膨胀,轴向膨胀应变及侧向膨胀应力,先快速增加,再缓慢增加,最后保持稳定速率持续增加。试验进行到第119天时,轴向膨胀应变和侧向膨胀应力分别高达2.26%和1679.95kPa。(2)随浸水时间增加,硬石膏岩的吸水率、结晶水率以及水化率逐渐增加,结晶水率趋向吸水率,而自由水率逐渐下降至零。基于微观膨胀机理和试验结果,建立了体积膨胀应变的时变模型,能够反映自由水和结晶水分别对体积膨胀应变影响大小。
2021年02期 v.49;No.276 38-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雷翅;张鹏;徐海军;胡贺松;唐孟雄;钟开红;
本文采用多种矿物掺合料内掺方式研究不同矿物掺合料对无机石板材抗弯强度、吸水率等性能影响,通过对内掺矿物掺合料的无机石板材进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矿物掺合料掺量在7.5%-30%内影响无机板材的性能,且差异较大;YC-1掺合料综合性能最优,具有提高抗弯强度、降低吸水率作用,且孔隙率较低,孔径分布集中在10-100nm范围;掺入硅灰能有效降低吸水率。
2021年02期 v.49;No.27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 刘红梅;张译允;张金龙;陈小龙;
重量法是测试聚羧酸减水剂含固量的标准方法,折光仪法是实现减水剂含固量快速检测的重要途径,但两种方法在测量高浓度含固量时偏差较大。本文首先配制了一系列聚醚类大单体水溶液模拟聚羧酸减水剂,然后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测试其含固量,系统比较了理论含固量(St)、折光仪法固含量(Sb)和重量法含固量(Sh)三者之间的差别,并分别经线性和二次拟合得出Sb-St和Sb-Sh的重量法含固量-折光仪法固含量经验公式,发现二次拟合经验公式的准确度和适用范围更优。进一步地,通过5种市售聚羧酸减水剂的含固量测试验证了这一结论,结果说明二次拟合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折光仪法固含量,与理论含固量误差在0.5%-0.8%,与重量法含固量误差在1.3%-4.4%,大幅提高了折光仪法测试高浓度含固量时的精确度,从而为折光仪法快速、准确测定聚羧酸减水剂含固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1年02期 v.49;No.27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